fbpx

穿裙子上課的男老師:裙褲關係 探究人類文明背後的性別刻板印象-校園需要性別平等教育的100個理由

文/Holger Hähle 何浩哲(文藻外語大學德籍老師)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收到一封特別的信,我們將信件與內容一併刋出,看這位在台灣任教的德籍男性教師,如何從自己的穿裙子上課的經驗,思考性別刻板印象。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您好:

文藻外語大學德籍老師Holger Hähle何浩哲,在某次因緣巧合下,穿上裙裝制服為同學上課,這個戲劇性的經驗讓他開始思索為何只有女生穿裙裝,因此開始了性別文化的研究,闡述歷史上各種男性穿著裙子的案例。校園成了他實踐性別學術研究的實驗對象,他也希望自己能夠為性別平等之路添一分力。

這事分明無關緊要,那就是—我穿什麼?穿什麼的重要性在於舒適就好(或許對我女朋友而言,我穿什麼也很重要)。

事實上,就有員工及學生因為穿著不符合大眾眼光而遭到解僱和開除學籍。但對我們來說,穿著並沒有明文規定的性別限制。所有人都有打扮自己的自由。那麼為什麼社會大眾對我們的穿著如此關注?很多事情,衣著的選擇也列屬在內,即使和性別並沒有真正的關係,但由於約定俗成的習慣,還是被認定為具有女性或男性的特質。

這些約定俗成的習慣實際上僅代表某個時期大多數人們的觀感。而人們的觀感可能隨著歷史的演變大不相同。這些傳統思想限制了我們的自由,尤其是在對性別角色看法極為狹隘且因違反規範而導致社會輕視的文化中,對於個人自由的剝奪尤其嚴重。這些規範幾乎都無關生理需求,人們就算脫離了這些規範包袱,也依然能活得很好。因此擺脫這些不必要的性別規範會是一項解放,就如同當初女性爭取穿著褲裝一般。

在這個世代,女性著褲裝已經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人們可能很難置信,過去的女性是經過幾十年激烈的抗爭,才爭取到穿著褲裝的自由。為什麼在古羅馬時期男人著褲裝這件事情會在遭受強烈反抗之後才被接受呢?又為什麼要這麼在意穿什麼?穿裙子或穿褲子又有何差別?幾千年以來,男人跟女人都穿裙子和長袍。但為什麼現今穿裙子成了女人的特權和男人的禁忌呢?

人們不想聽關於男人和女人都可以穿裙子的合理論點,儘管在大熱天時穿裙子是相當舒服的。汗濕得褲子黏在腿上,穿裙子就不會這樣。關於男人穿裙子這件事情,人們要不就避而不談,再不就情緒化的轉移話題,即便這其實違反原本的歷史,只認定穿裙子是女生的專利。

現今裙子強烈定位了性別角色的歸屬,而穿褲子則不再如此。現今社會女人能著裙裝,也能著褲裝,男人卻只能穿特定類型的褲子,所有的超寬版褲、或褲襠的剪裁過深、顏色鮮豔無比,或甚至整件佈滿花紋的男褲都被視為不合時宜。

今日,褲子再也不是男性的象徵,女人著牛仔褲時,感覺自己是個十足的女性,但是,若有男性以為同樣的道理也相對適用自己──比如說他們穿上H&M(瑞典平價時裝品牌)2010年推出的男裝流行新品中的男裙時,那可就錯了。他們從此會被貼上標籤。在公眾眼中,穿裙子的男人不是同性戀,就是性別錯亂。然而,南征北伐後建立帝國的凱撒大軍,難道就是一群所謂的「娘娘腔」嗎?

是什麼讓社會對於衣著選擇如此重視?而對那些根本不認識我的人,我的穿著為何意義重大。當我們因為現今的性別角色忽略了人性本色而跳脫其框架時,為什麼人們會反應如此劇烈?性別角色絕大部分都建構在社會習俗上,而這些習俗會隨著世代不斷地改變,甚至也曾翻轉。這種社會習俗會不會太獨斷?在生理上照理來說它們是不必要的,為什麼我們還要遵守呢?

因為我曾承諾我的班級要穿上女生制服,打扮成像要去嘉年華會的樣子,當我穿上裙子的時候深感不適,那種不舒服的感覺簡直在大叫「千萬別這麼做」,我盡力用理性去克服它,既然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Idiva: Marc Jacobs Loves Prada Pencil Skirts

不打破完全沒有法律強制的社會規範的這種盲從是從何而來?人類演化成群居動物,我們會本能的做出符合群體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風俗人人有責。若我們希望社會繼續成長,勢必對上述本能及既定行為的通用性追根究底,以與之抗衡。

值得一提的是,一件衣服於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穿在錯誤的人身上常引人議論紛紛。但事實上沒那回事,裙子是個人品味的表現。在葛楚德.史坦(Gertrude Stein)的詩「神聖的艾蜜莉」(Sacred Emily)中,我讀到了一個詩句:「當一條裙子不再只是一條裙子時,就不是一條裙子了」(意指:人或事物應保持其本來面目,該是什麼就是什麼)

我想知道我們在被社會規範主導的壓力以及必須順應社會行為的情況下,還有多少自主的自由?光是我對於裙子或褲子的取捨就如此困難了,那麼面對政治的重大決策,戰爭與和平間又該如何地抉擇?我在下決定的時候擁有有多少自主和自由的空間?多少德國人在三十年代看見一股邪惡風氣醞釀而生卻保持沉默,因為這違背他們順應社會的行為模式。那沉默大眾自找的束縛或許是最大禍首?

談起穿裙子或是穿褲子,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關於個人愛好和舒適的問題。在炎熱的夏天,一件寬裙比任何褲子都來得舒服。但是作為男性,當我要選擇裙子而不是褲子時,卻必須為自己辯護,女性則完全不用。人們可不會輕易地接受裙子的實用優點。對男性來說,裙子如今儼然是一個激進的議題了。我主張:男人不必成為女人就能穿裙子,就像女人不需要成為男人就能爭取穿褲子的權力。

社會規範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輕鬆平和,而不是處處受這些規範約束。先有人類才有性別,男人和女人的共通處遠多過兩性的差異。我們之所以常常無法認知這一點,在於我們對一般性別角色的區分並不多加思索或只是消極同意。性別角色區分只會分化,卻忽略人類都具有的潛能。我確信,男性穿裙子跟女性穿褲子都有助於性別的正常發展。作為「人」我當然不能忍受,僅只是「男性」的存在。


後記:

我在狂歡節穿上文藻女學生的制服時,最重要的體驗是在炎炎酷夏裡,穿上裙子真的非常舒服。向下開放的裙擺在走路時輕輕拂過小腿肚,有如空調一般,十分清涼。這比穿褲子舒服多了,穿著褲子的時候,我總是汗如雨下,狼狽不堪。在炎熱潮濕的溽暑裡,穿裙裝就是要來得清爽多了。

穿裙裝完全不會使我感覺自己少了男性氣概。當我照鏡子端詳著穿裙裝的自己,也不認為自己因此看起來比較女性化。裙子穿在擁有男性體型的我身上看起來顯得男性化,而穿在婀娜多姿的女學生身上看起來則顯得女性化。我發現依人體身形結構的不同能使得同一件裙子看起來男性化或女性化。

今日人們之所以認為裙裝是女性的專利,完全是受到社會人文規則及性別角色標籤的影響,而與生物性別沒有關係。裙子本身並不具性別,而是基於男女不同的身形使得裙子顯得男性化或女性化。然而,在我們的社會裡卻是由人為的規則來決定裙裝究竟該由女性抑或男性來穿。這些規則是專斷的,因為在過去的年代,無論男女皆著裙裝。就連耶穌基督,也一輩子未曾穿過褲裝。

裙裝曾經是無性別服裝,只在設計上劃分男女裙裝的不同。而今日,裙裝是否能夠再度成為無性別服飾呢?裙裝如此舒適,身為男性的我為何應該僅僅因為性別角色的標籤而放棄它?


作者為Holger Hähle何浩哲,文藻外語大學德籍老師,他以德文出版了一本關於性別平等的書 “Rock wie Hose”,已在德國及亞馬遜上販售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