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校園性平調查的教育意義 --讀《無罪的罪人》

文 / 蘇芊玲

無罪的罪人》(陳昭如著,春山出版)剛出版時,我就讀了。最近因為答應寫一點讀後感,又讀了一次。都很沉重。

雖然和之前幾本作品的觸角完全不同,但作者書寫本書的勇氣和用心還是令人佩服。為了這個校園性侵疑案,作者做了詳盡的功課,提出質疑和呼籲。這個案子有太多難處和可能的疏失,全書閱畢,真相其實還是在風中。

因為長期參與婦運和性別教育團體,以及教學的關係,我對性別暴力相關議題應該還算熟悉。在《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實施之後,針對校園性平事件,如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等,無論是防治教育或調查工作,也有一點經驗。之前有幾年的時間,還曾參與一個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精進計畫,對特教也有點接觸。但即使如此,本書所描述的個案,許老師和智障生巧巧之間,到底有沒有,以及發生了甚麼事,我也沒有答案。

無法輕易做出判斷的原因有很多,作者在書中也都一一說明了。因此,這個讀後感,我僅就校園性平調查的教育意義做點分享。

圖片來源

目前的校園性侵案,在通報(或申訴或檢舉)之後採司法和校園性平雙軌並行的方式處理。司法訴訟首重證據,很多案子因證據不足,無法判罪。校園的性平調查屬行政調查,也看證據,卻不完全只看證據。有直接證據當然最好,但一方面性平調查沒有測謊或採 DNA 等等的工具,另方面缺乏直接證據是許多性侵性騷事件共同的特性。性侵性騷經常發生在密閉空間、特定時間、無第三人在場,以及特殊的權力關係之中。直接證據的缺乏或不易取得固然造成性平調查很大的困難,但校園性平事件的另一個特性,是它往往有極綿密的脈絡,包括身處的環境、人際的互動,還有當事人的權力差距和性別觀念等等。透過專業深入的訪談和查詢,即使缺乏直接證據,通常調查小組還是可以藉由其他方式做出判斷,真相並不那麼難以查明。

圖片來源

查明事實真相,以便做後續處置、處分和教育,是校園性平事件調查的主要目的。但和司法調查不一樣的是,性平調查除了還原真相,還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許多人以為調查結束、學校性平會做出決議,相關處置或防治教育才開始進行,事實上並非如此。整個調查過程,從頭到尾,都在作教育。專業有效的訪談,不僅在查明真相,也能讓行為人在過程中了解自己的行為錯在哪裡?性別觀念有何偏差?是否濫用了權力?等等。因此,即使在少數案件中,調查小組最終可能對事實的有無做不出判斷,並不表示其調查工作作了白工。

對另一方當事人,也就是被行為人而言,如何一方面肯定她/他提出申訴的勇氣,同時讓她/他了解司法訴訟或性平調查的侷限,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即使最終負責調查之人雖盡力了還是作不出事實判斷,導致(疑似)行為人並沒有受到懲處,並不表示申訴/調查毫無意義。不須勉強做出事實認定,不但大大降低無辜誤判的機率,而即使事情為真,行為人看似逃過一劫,但在調查過程中,他/她還是有被提醒、被糾正、被教育了。如果,被行為人的遭遇也有被好好理解,其申訴有被好好處理,應該也有達成某種安慰、療傷,甚至培力的作用。這樣,她/他會不會對可能不盡如人意的結果比較釋懷?而不一定要對方受到何等嚴重的處分才覺得正義有被回復?

真相容或只有一個,事發後的挖掘真相卻可能因種種原因困難重重。如果瞭解這一點,留出這個空間,在校園性平事件的調查中,各方的壓力會不會小一點?而性平教育也有更好的機會被落實?

【書籍介紹】

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

陳昭如著,春山出版,2019

特教老師許倍銘被八歲智障女童指控為狼師。他認為自己清白,應該不會有甚麼問題,但事情的發展卻完全背道而馳。就算他一路喊冤,不只檢警不相信他的說詞,就連學校性平會亦認定他犯下了性侵罪。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案件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作者其他相關的著作有:《沉默:臺灣某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等。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