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扮家家遊,遊台九」光復童工場巡迴紀實

文/陳慶元(光復童工場負責人;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所碩士生;扮家家遊種子講師)

光復童工場是我和東華大學的同學一起經營的社區兒童共學空間。因緣際會我參與了台東場的「扮家家遊:性別與家庭教育──社區種子培訓」,結訓後特別邀請「扮家家遊」團隊來光復童工場進行三週的多元家庭與性別教育課程,參與對象包含孩子和家長。這裡有很多小孩的媽媽是越南人,在課前的教案討論中,我也向教學團隊大致說明童工場孩子的家庭情形。在三週的課程中,我看見了……

在遊戲中,孩子的改變

第一堂課,種子講師林宜薇在和小孩介紹人物卡時,有一張是台灣和越南的混血兒,她問:「和這個小孩一樣,爸爸媽媽是台灣和越南的,請舉手!」當場只有兩三隻手舉起。小瑞媽在教室後面笑說:「小瑞,你媽媽不是越南人嗎?」小瑞回媽媽說:「你不要吵啦!」活動進行中氣氛是輕鬆的,所以這個小插曲倒也無傷大雅,但我想國籍區別應該在孩子心中已帶有某種社會意義,他╱她們試圖隱藏、不想被發現差異,而這正是我們使用《扮家家遊》想和孩子談開來的。

接著在課程中,有很多關於多元家庭的遊戲,包含和孩子玩扮家家遊。我們大多是在牌卡拼湊出的家庭組合上和孩子討論:這是不是一個家庭?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家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孩子說:「怎麼會有這麼多種類的家呀!」多元家庭的概念,透過遊戲已潛移默化地進入孩子心中。

第三週的課程總結,宜薇老師準備一部微電影,內容介紹國際家庭、隔代家庭和同志家庭。在介紹國際家庭和隔代家庭的段落,孩子們(包含第一堂課沒有舉手的小瑞)紛紛舉手說:「這就是我的家!」我們深刻地體驗到孩子的改變過程,從隱藏差異,到在團體中主動現身,他╱她們因此看到彼此的一樣和不一樣,更棒的是他╱她們還找到了能夠互相分享的夥伴。

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認識《扮家家遊》的各種圖卡(作者提供)

媽媽也來說故事

光復童工場的巡迴特別邀請家長一起參加,活動當天有些孩子的爸爸、媽媽都來了,但最後要玩《扮家家遊》時,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媽媽的團體,於是菊吟老師主動擔任媽媽團體的帶領人,在課程結束後的團隊討論中,菊吟老師說媽媽們都很投入在遊戲裡,也說了很多關於家的故事。

我作為光復童工場的負責人,邀請媽媽們一起參與「扮家家遊」的活動,起初是希望能將多元家庭與性別的概念介紹給家長,但活動結束後,我的想法有轉變,光復童工場孩子的媽媽大多工作繁忙,甚至一週工作七天,媽媽們在遊戲中享受一個悠閒的午後時光,我想這也是「扮家家遊」社區巡迴能帶給家長的意義之一。

這三週的課程,光復童工場除了安排「扮家家遊」的課程外,也邀請小瑞媽進行越南美食的教學。小瑞媽一邊教大家作料理,一邊和大家說與當週料理相關的故事。我看到小孩們在課堂中踴躍提問,小瑞媽不慌不忙地回答問題,在這樣的互動裡,我認為是在地「國際家庭」的最佳展現。

家長們一起玩桌遊說故事(作者提供)

有媽媽們帶著小貝比在一旁觀摩課程(羅惠文╱攝)

後續迴響

三週的課程結束後,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贈送兩組《扮家家遊》給光復童工場,我曾想過孩子們會主動拿來玩嗎?結果是他╱她們時常拿來出來玩,當有新來的孩子時,還會主動去教新來的孩子玩。我想這三週的課程好像是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多元家庭與性別的種子,就目前的後續迴響看來,《扮家家遊》遊戲的魅力讓他╱她們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種子講師。

扮家家遊》是孩子玩不膩的遊戲(羅惠文╱攝)

按讚或分享至:

支持性平

每個個人、學校、企業、機構,都是推廣性別平等教育的種子,支持 TGEEA,讓種子在台灣各地紮根發芽。